方名 | 大建中湯 |
---|---|
規范名 | 大建中湯 |
經(jīng)典 | 經(jīng)典 |
出處 | 《金匱要略》(漢?張仲景) |
功用大類(lèi) | 溫里方 |
功用小類(lèi) | 溫中祛寒 |
處方 | 蜀椒(6克,),干姜(12克),人參(6克) |
炮制 | 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內飴糖(30克),微火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,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,后更服,當一日食糜,溫覆之。 |
功用 | 溫中補虛,降逆止痛。 |
主治 | 中陽(yáng)衰弱,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。腹痛連及胸脘,痛勢劇烈,其痛上下走竄無(wú)定處,或腹部時(shí)見(jiàn)塊狀物上下攻撐作痛,嘔吐劇烈,不能飲食,手足厥冷,舌質(zhì)淡,苔白滑,脈沉伏而遲。 |
方解 | 大建中湯則純用辛甘之品溫建中陽(yáng),其補虛散寒之力遠較小建中湯為峻,且有降逆止嘔作用,故名大建中,用治中陽(yáng)衰弱,陰寒內盛之腹痛嘔逆。 |
禁忌 | 斟酌。 |
化裁 | 暫無(wú)。 |
附方 | 無(wú)。 |
附注 | 無(wú)。 |
文獻 | 無(wú)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