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名 | 八珍湯(八珍散) |
規范名 | 八珍湯 |
經(jīng)典 | 經(jīng)典 |
出處 | 《瑞竹堂經(jīng)驗方》 |
功用大類(lèi) | 補益方 |
功用小類(lèi) | 氣血雙補 |
處方 | 人參(30克),白術(shù)(30克),白茯苓(30克),當歸(30克),川芎(30克),白芍藥(30克),熟地黃(30克),炙甘草,(30克) |
炮制 | 上為末,每服三錢(qián)(9克)水一盞半,加生姜五片,大棗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,不拘時(shí)候,通口服(現代用法:或作湯劑,加生姜3片,大棗5枚,水煎服,用量根據病情酌定)。 |
功用 | 益氣補血。 |
主治 | 氣血兩虛證。面色蒼白或萎黃,頭暈耳眩,四肢倦怠,氣短懶言,心悸怔忡,飲食減少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或虛大無(wú)力。(本方常用于病后虛弱、各種慢性病,以及婦女月經(jīng)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。) |
方解 | 本方所治氣血兩虛證多由久病失治、或病后失調、或失血過(guò)多而致,病在心、脾、肝三臟。心主血,肝藏血,心肝血虛,故見(jiàn)面色蒼白、頭暈目眩、心悸怔忡、舌淡脈細;脾主運化而化生氣血,脾氣虛,故面黃肢倦、氣短懶言、飲食減少、脈虛無(wú)力。治宜益氣與養血并重。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,益氣養血,共為君藥。白術(shù)、茯苓健脾滲濕,助人參益氣補脾;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營(yíng),助熟地滋養心肝,均為臣藥。川芎為佐,活血行氣,使地、歸、芍補而不滯。炙甘草為使,益氣和中,調和諸藥。全方八藥,實(shí)為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復方。用法中加入姜、棗為引,調和脾胃,以資生化氣血,亦為佐使之用。 |
禁忌 | 斟酌。 |
化裁 | 若以血虛為主,眩暈心悸明顯者,可加大地、芍用量;以氣虛為主,氣短乏力明顯者,可加大參、術(shù)用量;兼見(jiàn)不寐者,可加酸棗仁、五味子。 |
附方 | 十全大補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、人參養榮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、泰山磐石散《古今醫統大全》 |
附注 | 本方是治療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。臨床應用以氣短乏力,心悸眩暈,舌淡,脈細無(wú)力為辨證要點(diǎn)。方劑比較: 以上三方均由八珍湯加減而成,皆具益氣補血作用而主治氣血兩虛之證。其中十全大補湯較之八珍湯多芪、桂,偏于溫補;人參養榮湯較之八珍湯多志、陳、五味,并去川芎之辛竄,復增靜養血分,寧心安神之功;泰山磐石散系八珍湯減去茯苓之滲利,而加續斷補肝腎、益沖任,黃芪益氣升陽(yáng)以固胎元,黃芩糯米、砂仁清熱養胃安胎,成為頤養胎元之專(zhuān)方。 |
文獻 | 方論 吳昆《醫方考》卷3:“血氣俱虛者,此方主之。人之身,氣血而已。氣者百骸之父,血者百骸之母,不可使其失養者也。是方也,人參、白術(shù)、茯苓甘草,甘溫之品也,所以補氣;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地黃,質(zhì)潤之品也,所以補血。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,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。形體既充,則百邪不入,故人樂(lè )有藥餌焉?!薄度鹬裉媒?jīng)驗方》卷4:“臍腹疼痛,全不思食,臟腑怯弱,泄瀉,小腹堅痛,時(shí)作寒熱?!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