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名 | 玉女煎 |
規范名 | 玉女煎 |
經(jīng)典 | 經(jīng)典 |
出處 | 《景岳全書(shū)》(明?張景岳) |
功用大類(lèi) | 清熱方 |
功用小類(lèi) | 清臟腑熱 |
處方 | 石膏(9-15克),熟地(9-30克),麥冬(6克),知母(5克),牛膝(5克) |
炮制 | 上藥用水一盅半,煎七分,溫服或冷服(現代用法:水煎服)。 |
功用 | 清胃熱,滋腎陰。 |
主治 | 胃熱陰虛證。頭痛,牙痛,齒松牙衄,煩熱干渴,舌紅苔黃而干。亦治消渴,消谷善饑等。(本方常用于牙齦炎、糖尿病、急性口腔炎、舌炎等屬胃熱陰虛者。) |
方解 | 本方主治少陰不足,陽(yáng)明有余之證。陽(yáng)明之脈上行頭面,入上齒中,陽(yáng)明氣火有余,胃熱循經(jīng)上攻,則見(jiàn)頭痛牙痛;熱傷胃經(jīng)血絡(luò ),則牙齦出血;熱耗少陰陰精,故見(jiàn)煩熱干渴,舌紅苔黃且干。此為火盛水虧相因為病,而以火盛為主。治宜清胃熱為主,兼滋腎陰。方中石膏辛甘大寒,清陽(yáng)明有余之火而不損陰,故為君藥。熟地黃甘而微溫,以滋腎水之不足,用為臣藥。君臣相伍,清火壯水,虛實(shí)兼顧。知母苦寒質(zhì)潤、滋清兼備,一助石膏清胃熱而止煩渴,一助熟地滋養腎陰;麥門(mén)冬微苦甘寒,助熟地滋腎,而潤胃燥,且可清心除煩,二者共為佐藥。牛膝導熱引血下行,且補肝腎,為佐使藥,以降上炎之火,止上溢之血。 本方的配伍特點(diǎn)是清熱與滋陰共進(jìn),虛實(shí)兼治,以治實(shí)為主,使胃熱得清,腎水得補,則諸癥可愈。 本方與清胃散同治胃熱牙痛。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,以黃連為君,屬苦寒之劑,配伍升麻,意在升散解毒,兼用生地、丹皮等涼血散瘀之品,功能清胃涼血,主治胃火熾盛的牙痛、牙宣等癥;本方以清胃熱為主,而兼滋腎陰,故用石膏為君,配伍熟地、知母、麥冬等滋陰之品,屬清潤之劑,功能清胃火、滋腎陰,主治胃火旺而腎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諸癥。 |
禁忌 | 脾虛便溏者,不宜使用本方。 |
化裁 | 火盛者,可加山桅子、地骨皮以清熱瀉火;血分熱盛,齒衄出血量多者,去熟地,加生地、玄參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功。 |
附方 | 無(wú)。 |
附注 | 本方是治療胃熱陰虛牙痛的常用方,凡胃火熾盛,腎水不足之牙痛、牙衄、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減治療。臨床應用以牙痛齒松,煩熱干渴,舌紅苔黃而干為辨證要點(diǎn)。 |
文獻 | 方論 張秉成《成方便讀》卷3 :“夫人之真陰充足,水火均平,決不致有火盛之病。若肺腎真陰不足,不能儒潤于胃,胃汁干枯,一受火邪,則燎原之勢而為似白虎之證矣。方中熟地、牛膝以滋腎水;麥冬以保肺金;知母上益肺陰,下滋腎水,能制陽(yáng)明獨勝之火;石膏甘寒質(zhì)重,獨入陽(yáng)明,清胃中有余之熱。雖然理雖如此,而其中熟地一味,若胃火熾盛者,尤宜酌用之。即虛火一證,亦改用生地為是?!薄毒霸廊珪?shū)》卷51 :“水虧火盛,六脈浮洪滑大;少陰不足,陽(yáng)明有余,煩熱干渴,頭痛牙疼,失血等證如神?!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