狼尾草
出處: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英文名:Herb of Chinese Pennisetum
別名:稂、童粱、孟、狼尾、守田、宿田翁、狼茅、蘆稈莛、小芒草、狗尾草、老鼠根、狗仔尾、大狗尾草、黑狗尾草、光明草、狗尾巴草、芮草
來(lái)源: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狼尾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(L.) Spreng.[Panicum alopecuroides L.]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狼尾草 一年生草本。須根較粗壯。稈直立,叢生,高達30-120cm,在花序下常密被柔毛。葉鞘兩側壓扁,基部彼此跨生,除鞘口有毛外,斜均光滑無(wú)毛;葉舌長(cháng)不及0.5mm;葉片線(xiàn)形,長(cháng)15-50cm,寬2-6mm,先端長(cháng)漸尖,基部被疣毛。圓錐花序圓柱形,直立,長(cháng)5-25cm,寬1.5-3.5cm;主軸短,密被柔毛;總梗剛毛粗糙,淡綠色或紫色,長(cháng)1.5-3.5cm;小穗披針形式,常為單生,長(cháng)6-8mm。成熟后通常呈黑紫色;每小穗有2小花,第1小花雄性或中性,第2小花兩性;穎不等長(cháng),第1穎質(zhì)薄而微小,第2穎有3-5脈,長(cháng)為小穗的1/2-2/3,與第1外稃等長(cháng)或稍短于外稃;第2外稃平滑,質(zhì)紙質(zhì),等長(cháng)或較短于第1外稃,除先端外邊緣全著(zhù)同質(zhì)的內稃。穎果長(cháng)圓形,長(cháng)約3.5mm?;?、果期夏秋季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田岸、荒地、道旁及小山坡上。資源分布:分布幾遍全國。
栽培: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寒冷濕氣候。而旱,耐砂土。宜選擇肥沃、稍濕潤的砂地栽培。 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。種子繁殖:直播。2-3月,將種子均勻撒入整好的地上,蓋一層細土。分株繁殖:將草帶根挖起,切成數叢,按行距15cm×10cm開(kāi)穴栽種,蓋土澆水。 田間管理 出苗后,及時(shí)拔除雜草,每年施1-2次追肥,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。
性味:甘;性平
功能主治:清肺止咳;涼血明目。主肺熱咳嗽;目赤腫痛
用法用量:內服:煎湯,9-15g。
各家論述:《湖南藥物志》:明目,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