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魚(yú)鰍串
別名:白魚(yú)鰍串、調羹菜
來(lái)源: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秋分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Rhynchospermum uerticilatum Reinw. [R.formosanum Yamamoto]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秋分草 多年生草本,高25-100cm。莖常單生,中部以上有叉狀分枝,被法狀微柔毛。葉互生;下部莖生葉倒披針形或長(cháng)橢圓形,長(cháng)4.5-14cm,寬2.5-4cm,先端長(cháng)漸尖或鈍,邊緣自中部以上有波狀粗齒,基部狹楔形;葉柄長(cháng),具翅;上部葉漸小。頭狀花序,頂生、腋生、單生或3-5呈總狀排列,直徑約5mm,果期增大;花序梗密被銹色尖狀短柔毛;總苞寬鐘狀;總苞片不等長(cháng),邊緣撕裂;緣花2-3列,雌花冠舌狀,白色,舌片先端2-3裂;盤(pán)花管狀,兩性。雌花瘦果扁平,果有長(cháng)喙;兩性花的瘦果無(wú)喙;冠毛3-5條,易脫落?;?、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400-2500m的山坡半陰處、溝邊、林緣或林下陰濕處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南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:味淡;性平
功能主治:清濕熱;利消腫。主濕熱帶下;急慢性肝炎;肝硬化腹水
用法用量:內服:煎湯,15-30g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