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名 | 竹葉石膏湯 |
規范名 | 竹葉石膏湯 |
經(jīng)典 | 經(jīng)典 |
出處 | 《傷寒論》(漢?張仲景) |
功用大類(lèi) | 清熱方 |
功用小類(lèi) | 清氣分熱 |
處方 | 竹葉(6克),石膏(50克),半夏(9克),麥門(mén)冬(20克),人參(6克),粳米(10克),甘草(6克) |
炮制 | 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內粳米,煮米熟,湯成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功用 | 清熱生津,益氣和胃。 |
主治 | 傷寒、溫病、暑病余熱未清,氣津兩傷證。身熱多汗,心胸煩悶,氣逆欲嘔,口干喜飲,或虛煩不寐,舌紅苔少,脈虛數。(本方常用于流腦后期、夏季熱、中暑等屬余熱未清,氣津兩傷者。糖尿病的干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,亦可應用。) |
方解 | 本方證乃熱病后期,余熱未清,氣津兩傷,胃氣不和所致。熱病后期,高熱雖除,但余熱留戀氣分,故見(jiàn)身熱有汗不解、脈數;余熱內擾,故心胸煩悶;口干,舌紅少苔是陰傷之兆;氣短神疲,脈虛是氣虛之征;胃失和降,乃致氣逆欲嘔。氣分余熱宜清,氣津兩傷宜補。治當清熱生津,益氣和胃。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余熱,除煩止渴為君。人參配麥冬補氣養陰生津為臣。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嘔逆為佐。甘草、粳米和脾養胃以為使。全方清熱與益氣養陰并用,祛邪扶正兼顧,清而不寒,補而不滯,為本方的配伍特點(diǎn)。本方實(shí)為一首清補兩顧之劑,使熱清煩除、氣津得復,諸癥自愈,正如《醫宗金鑒》說(shuō):“以大寒之劑,易為清補之方?!? 本方由白虎湯化裁而來(lái)。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,本證為熱勢已衰,余熱未盡而氣津兩傷。熱既衰且胃氣不和,故去苦寒質(zhì)潤的知母,加人參、麥冬益氣生津,竹葉除煩,半夏和胃。其中半夏雖溫,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,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,且有助于輸轉津液,使參、麥補而不滯,此善用半夏者也。 本方在《傷寒論》中治“傷寒解后,虛瀛少氣,氣逆欲吐”證。在實(shí)際運用中,凡熱病過(guò)程中見(jiàn)氣津已傷、身熱有汗不退、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。對于暑溫病發(fā)熱氣津已傷者,尤為適合。 |
禁忌 | 本方清涼質(zhì)潤,如內有痰濕,或陽(yáng)虛發(fā)熱,均應忌用。 |
化裁 | 若胃陰不足,胃火上逆,口舌糜爛,舌紅而干,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熱養陰生津;胃火熾盛,消谷善饑,舌紅脈數者,可加知母、天花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;氣分熱猶盛,可加知母、黃連,增強清熱之力。 |
附方 | 無(wú)。 |
附注 | 本方為治療熱病后期,余熱未清,氣陰耗傷的常用方。臨床應用以身熱多汗,氣逆欲嘔,煩渴喜飲,舌紅少津,脈虛數為辨證要點(diǎn)。 |
文獻 | 方論 汪昂《醫方集解·瀉火之劑》:“此手太陰、足陽(yáng)明藥也。竹葉、石膏辛寒以散余熱;人參、甘草、麥冬、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,補虛生津;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,故去熱而不損其真,導逆而能益其氣也?!薄秱摗け骊庩?yáng)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》:“傷寒解后,虛瀛少氣,氣逆欲吐,竹葉石膏湯主之?!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