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藤頭
出處: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。
英文名:rhizome of Blackfruit Greenbrier
別名:粘魚(yú)須、龍須菜、金崗藤、鐵菱角、飯巴坨、冷飯巴
來(lái)源:藥材基源:為百合科黑果菝葜及粉背菝葜的根莖或嫩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1.Smilax glauco-china Warb. 2.Smilax hypoglauca Benth.[S.corbularia Kunth var. hypoglauca(Benth.)Koyama]采收和儲藏:根莖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片曬干;葉春、夏季采,鮮用。
原形態(tài):1.黑果菝葜 攀援灌木。具粗短的根莖。莖通常疏生刺。葉互生;葉柄長(cháng)7-15mm,約占全長(cháng)的一半具鞘,有卷須,脫落點(diǎn)位于上部;葉片厚紙質(zhì),橢圓形,長(cháng)5-8cm,寬2.5-5cm,先端微凸,基部圓形或寬楔形,下面蒼白色,多少可以抹掉。傘形花序通常生于葉稍幼嫩的小枝上,總花梗長(cháng)1-3cm,花序托稍膨大;花單性,雌雄異株;雄花花被片長(cháng)5-6mm,寬2.5-3mm,內花被片較窄,僅為外花被片長(cháng)5-6mm,寬2.5-3mm,內花被片較窄,僅為外花被片之半。綠黃色,雄蕊6,花藥比花絲寬2-3倍;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,具3枚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頭3裂。漿果球形,直徑7-8mm,熟時(shí)紫黑色,具粉霜?;ㄆ?-5月,果期10-11月。 2.粉背菝葜 本種與黑菝葜的區別為:葉柄基部(或中部以下)兩側邊緣鞘向前伸長(cháng)為一對離生的披針形耳,葉背蒼白色;總花梗短長(cháng)1-5mm,通常不及葉柄長(cháng)度的一半。果實(shí)熟時(shí)暗紅色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林下、灌叢中或山坡上。 2.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疏林中或灌叢邊緣。資源分布:1.分布于中南及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 2.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貴州。
性狀:性狀鑒別 (1)黑果菝葜 根莖結節狀,橫向延長(cháng),有分枝,表面凹凸不平,灰褐色至深褐色。質(zhì)硬,斷面紅棕色,纖維性。根多折斷,殘基長(cháng)6-20mm,直徑1-1.5mm,表面深褐色,著(zhù)生處微隆起。質(zhì)硬,斷面中央紅棕色。氣微、味淡。 (2)粉背菝葜 根莖橫向延長(cháng),結節狀,表面灰棕色,有莖痕或短的莖基,莖基直徑1cm。質(zhì)硬,斷面黃棕色。須根多已折斷,直徑1-2mm。質(zhì)硬,斷面黃白色。氣微,味淡。
化學(xué)成份:黑果菝葜 根莖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
性味:甘;平
功能主治:祛風(fēng);清熱;利濕;解毒。主風(fēng)濕痹證;腰腿疼痛;跌打損傷;小便淋澀;瘰疬;癰腫瘡毒;臁瘡
用法用量:內服:煎湯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各家論述: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清熱,除風(fēng)毒。治崩帶,血淋,瘰疬,跌打損傷。嫩葉:治臁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