灰鳳梨
來(lái)源:藥材基源:為柄灰包科真菌歧裂灰包的子實(shí)體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hellorinia imquinans Berk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去凈雜質(zhì)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子實(shí)體高5-9cm,闊4-8cm。包被兩層,位于短柄之頂端,近梨形,直徑4-8cm,外包被厚,與菌柄的外皮相連,表面由突起的角錐狀鱗被組成,狀如風(fēng)梨?;液稚?、茶褐色。隨著(zhù)成熟而脫落。內包被薄,色澤較外包被為深,栗褐色。中央部位的孢體初灰白色,后銹褐色,隨著(zhù)成熟抱體呈粉末狀散出。孢子球形,淡黃色,壁表具小疣,直徑5-7.5μm。孢絲扁平,無(wú)色或微具青褐色,稀具橫隔,不分枝,直徑2.5-4.5μm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空曠草原、砂土或粘土地上。夏、秋季單生或群生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青海、新疆等地。
性狀:性狀鑒別 子實(shí)體包被近球形,直徑4-8cm,外包被龜裂成鱗片,鱗片大而厚,角錐形,近包被頂部的鱗片更大,長(cháng)6-7cm,寬約lcm,向下逐漸變??;內包被膜質(zhì)。菌柄內實(shí),長(cháng)2.5-5cm,直徑1.5cm。孢體粉狀,青黃色或銹褐色。
性味:辛;性平
功能主治:止血;消腫。主外傷出血;凍瘡破潰
用法用量:外用:適量,研末撒敷。
附方:包被表面的錐狀突起如風(fēng)梨狀,故名。